至尊全讯555050·(中国)有限公司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挖掘机”和“加速器”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发展纪实

2018-11-07     来源:启迪创新研究院    点击:1310次

  启迪控股在近年的奋进征程中,致力于成为全球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动机”,竭力推动先进技术与创新产业合作,目前拥有核心技术的各产业(集团)板块构成了启迪控股70%的总资产。通过“立体三螺旋”模式尤其是“技术+产业+资本”三者的有机结合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并产业化,是启迪控股探索出的独特模式,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则是这方面的切实践行者。在此,我们将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提炼,以期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案。

  启迪清洁能源集团是启迪控股旗下能源领域的平台性公司,基于“技术+产业+资本”三螺旋创新理论体系,立足清华大学科研优势,以技术依托、资本助力、产业加速的方式,打造清洁能源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起以专业公司+研究院、区域能源平台+产业、各型能源基金+资本的生态系统。目前,在清洁热力、清洁电力、清洁动力三大业务板块形成了完整布局,拥有30余家下属专业公司,成为国内业务范围最广、技术链条最全的清洁能源集团,致力于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使者”。

  在“技术+产业+资本”三螺旋中,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聚焦“技术”,是清洁能源技术的“挖掘机”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前身是2015年成立的清华阳光研究院,以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化应用为宗旨,集清洁能源关键技术产业化、企业孵化加速、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交流于一体,由行业知名科学家殷志强、倪维斗、卢强、王光谦、郭烈锦、严晋跃为代表组成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清华大学电子系、化工系、自动化系、能动系、汽车系、核研院等多个院系以及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天津大学等院校直接合作,与清华大学等高校近百位院士、教授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为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多学科、协同性、前瞻性的服务和支持。

                       

▲ 从左至右(时任):启迪控股总裁王济武、清华大学教授卢强院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朱俊生、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为清华阳光研究院成立揭牌

 

  一、准确定位,专心、耐心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清晰的定位:既不做政策研究和基础研究,也不做应用研究,而是专注于对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初始平台。

  第一,围绕清洁能源领域,深度挖掘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院校和科研机构已有的技术成果。清洁能源研究院对技术进行筛选和转化的过程类似孵化器,但是又不完全一样,因为孵化器所面对的已经是公司和企业家了,而研究院面对的大多是学校教授的一些科研成果和技术,离公司还有距离。但是这些技术大都是教授研究了十几年的成果,有大量的国家科技经费投入,因此技术基础深厚,这对于成果转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同时,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国家越来越加强对原创技术的支持力度,如近期北京市30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母基金正式成立,将投资不少于100支国内外优秀基金,更多支持原始科技创新而非模式创新企业。因此,作为清华的企业充分利用好清华大学丰富的研发资源,对那些有多年积累的深度技术成果进行挖掘和转化,不仅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也是依靠常识就可以做出判断的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找对发展的方向,紧扣技术创新,尤其是紧盯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已有的科研技术而不是盲目跟风,是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坚持的根本,也是成功发展的前提。

  第二,围绕技术配置资本、产业等要素,通过“技术+产业+资本”三螺旋打通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在“技术+产业+资本”的三螺旋中,研究院聚焦“技术”一环,需要清洁能源集团配套的还有资本和产业。因为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资本配置,没有产业平台,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就会很艰难,因此必须通过资本这条线的串联最后形成产业。

  启迪清洁能源集团在资本与产业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撑,与研究院有效配合。一方面,成立清洁能源创投基金。包括与清华大学X-lab合作成立种子基金,与启迪之星创投合作成立清洁能源天使基金,与青云创投合作成立VC基金等;另一方面,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目前,清洁热力产业基金规模已达50亿以上,清洁电力基金规模达40亿以上,基金总规模已达100亿以上,近期还会完成百亿规模的人民币及美元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产业基金对电力、热力、动力项目的投资,拉动新技术的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技术、资本和产业的螺旋式互动发展。

  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整合多方资源,配置基金投资产业,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这正是区别于之前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之处,也是启迪清洁能源集团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独特优势,其核心就在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依靠这个模式,启迪清洁能源集团还将技术与资本、产业的合作拓展到海外,目前与美国、芬兰、巴西、瑞士、德国、法国、英国、以色列、马来西亚、肯尼亚、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技术与资本合作。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能源需求来进行不同层面的合作,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国际化产业进程,到现在为止,已有光伏、生物质、风电等项目在国外陆续落地。

 

▲ 2016年6月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成立

 

  第三,通过建设示范项目等多种渠道推动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助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过程,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科研成果转化卡壳,或者转化应用难以落地,这其中政策环境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尤其是技术创新若要带来整个产业的变革,则更加依赖良好的政策环境。

  例如在与清华大学刘德华教授的合作中,刘教授的生物柴油技术可以利用地沟油去做生产,但是这个技术转化的市场动力并不强,因为中国没有像巴西、印尼、美国、欧洲一样有政策要求添加生物柴油,因此生物柴油的价格要比传统的化学柴油价格低10%以上才可能有市场。又如在对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院士的空气压缩储能技术落地过程中,也非常需要政策的配套支持,如储能电价、上网政策等,这样项目才有应用空间。为了争取更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通过小范围建立示范项目、利用启迪清洁能源集团平台资源等多种渠道来推进配套政策出台。

  可以看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漫长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的,正如启迪清洁能源集团董事长文辉所说,企业必须有耐心,一个项目转化成功最少要三到五年,甚至可能有的要八到十年。因此具备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也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脚踏实地赢得信任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技术创造者的推动。虽然,科技成果转化能为技术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但科学家和教授更看重的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贡献。正如卢强院士所言,“希望将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也正因如此,他们也对投入了全部心血的科研技术格外珍视。企业与科学家和教授合作过程中,信任是基础。因此,需要有清晰的合作机制,尊重知识,尊重技术,不仅要体现专家教授在其中应得的价值和利益,更要注重对专家想法的尊重和理解。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深刻理解教授们的夙愿,双方有着共同目标,那就是让技术真正转化成生产力,更多更好地为社会所用。通过建立科学的机制实现投资方、技术方、企业方都得到合理回报,充分保护教授应得的利益,以长远的眼光、共赢的心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互相成就,共同发展。

  同时,通过对教授的技术成果成功转化,扩大了研究院的影响力,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教授团队和技术,带来更多的技术和资源,因而可以更好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例如与清华大学刘德华教授的合作,最早是因为他在巴西做了一个中巴联合实验室,而这个实验室也涉及到清洁能源,于是建立了联系。通过支持中巴联合实验室,才有后来对刘教授生物柴油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刘教授本身也拥有信息圈,通过他的引荐对接到其他的老师和技术,这样就由点到面建立了技术网络。

 

  三、核心与外围人员相结合,研究院运行模式灵活高效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的工作团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采用专职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模式;另一部分是科学技术委员会

  目前,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的专职工作人员包括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殷志强教授以及研究院下设的科技转化中心、孵化投资中心、国际合作中心的工作人员。每人都有重点分工,专人专责。基本上每个人固定对接一位教授,与教授保持稳定的联系和沟通,并且对教授的工作提供必要的配合辅助。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服务合作的项目,更重要的是与教授建立联系与感情,这也是建立信任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教授们在这里感受到尊重和真诚,才放心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合作过程也就会更加顺畅。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专门的产业化人才,项目直接推动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仅仅是研究院的几名专职工作人员,不管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因此,清洁能源研究院依托清洁能源集团的众多子公司和产业化平台,借助阳光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兼职工作人员团队,根据项目具体需要,灵活调配相应专业人才。

  同时,服务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才发现、培养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项目负责人一方面要接受很多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接触很多商务信息,如商业计划书、投资估值、谈判、合资公司成立等。如果全程参与,相当于进行了商务培训,这样就可以直接进入到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去做总经理或者副总经理。而这也是教授团队所需要的,因为很多教授团队没有合适的人员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很多博士生、博士后更多专长于技术层面,缺少商务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研究院也起到了人才培养的作用,不仅把实验室的技术发展成为一个公司,同时也将研究院的人员培养成总经理等企业经营人员。

  这个模式得到了参与各方的认可。一方面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可以独当一面;另一方面,分子公司也通过兼职人员与教授们建立联系,未来与教授合作成立的公司也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子公司,因为这些技术和项目与分子公司的行业方向一致,这也是分子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这个模式可以说是多方共赢,因而可以持续地顺利推进。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委员。研究院聘请了国内近20位能源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院士。由卢强、倪维斗、王光谦、郭烈锦、严晋跃五位院士组成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另有十几位教授专家成为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分布在生物材料、电力、清洁供热等各个领域。

 

▲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部分委员)

 

  研究院每年定期举办两次重要活动。一是每年四月份的内部年会,主要在于增进科学技术委员会教授专家的内部交流,也对未来新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探索;二是每年十一月份的专题会,这次会议则为开放性的,邀请外面的专家以及国外的学者。每次专题会根据当下热点确定一个主题,共同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

 

▲ 2017年11月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与中拉实验室联合举办“氢能及其利用技术研讨会”

 

▲ 2017年9月参加国际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年会并提交国际标准

 

▲ 2017年6月IEA-SHC主席、国际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KEN来访

 

  除了每年两次的定期活动,研究院和分子公司也与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教授经常进行交流,不定期召开主题会议。比如光伏方面的公司有需求,就可把王斯成委员请过来,他是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曾到中南海讲过课,因此可以在政策方面、技术方面给出最专业的指导。另外,还可以请他们共同举办论坛等活动,发挥院士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推进科研成果的落地。

 

  四、运营机制架构合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痛点难点

 

  科研成果要想实际落地产业化,其中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就是专家教授缺乏足够的运营管理团队和人才。从实际中来看,出现这个痛点和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教授搞科研的思维与管理经营思维区别很大,做好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同时难以分身再做好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且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不是专职做公司管理则很难做好。因此专注于科研的教授和他们的团队一般很难抽出合适的人选来做市场、管理以及工程、资本运营等事务。曾经有教授尝试在搞科研的同时去做公司的总经理,但是因为管理和科研思维的差异以及时间精力不够,最终得到的效果并不好。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还有待完善,大部分身处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得到认可的主要途径还是多做研究、多发论文,评上教授甚至院士,而几乎没有人愿意走出校门投身市场去做成果转化。

  因此通过设立合理的机制架构,帮助拥有技术的教授成立公司,并且派出优秀的运营团队对公司进行管理,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清华大学的刘德华教授就不止一次的表示,他有许多好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团队和人去帮助他实现这些想法,他自己的博士生团队也主要擅长技术方面,因此他最需要的就是懂管理懂市场的团队和人才。

  清洁能源研究院通过与多位专家教授的对接碰撞,摸索出可行的模式。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设立公司股权结构,做到既符合学校的规定,又考虑老师本身的利益,同时也能兼顾企业的发展和投资人的回报。另一方面派出专业的人才和团队去管理经营公司,教授只需要和他的团队一起做好技术研发即可,经营团队则做好技术之后的产业延伸,做好资本的引入和对接,以及市场的开发和开拓。并根据技术实验的不断深入,适时扩大配备的经营服务团队,整合协同清洁能源集团及其分子公司以及整个启迪的资源,最后真正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最普遍的问题和难点。

 


  五、成立地方分院,扩大研究院辐射影响力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根据业务开展需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吸纳当地的科研力量,成立地方分院。分院的建立,更好地链接了当地政府的资源,加强了启迪清洁能源集团、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所三者的联动与合作,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带动了地方科研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后期科研成果在当地的转化。

  目前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已在西安成立西部分院。启迪清洁能源集团希望依托西部分院的平台,发挥西安瑞行城市热力发展集团的综合优势,打造辐射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技术应用平台。同时吸纳北京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成立西部分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指导。

  由于牵头单位瑞行集团以做供热为主,邀请的专家也主要是热力方面的专家,主要解决供热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是清洁供热分院。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西部分院也秉持启迪 “技术+产业+资本”三螺旋理念,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推进重大成果转化落地,并为集团提供咨询决策、培养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

 

▲ 2018年9月7日,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西部分院成立。

 

  未来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还将在汉中、内蒙古、四川等地成立分院。这些分院既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也跟地方资源紧密结合。比如依托四川自贡地下盐井成立盐卤综合利用研究院,并可以和清华大学的化工系合作设立自贡地下盐卤综合利用联合实验室,充分利用清华实验室技术,挖掘出科研项目更大的潜力。

 

  六、反哺学校,扩展大学学科建设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结合产业实际需求,从资金、项目等层面,支持高校学科建设。如清华大学对口支援的青海大学,立足青海省的丰富可再生资源,协助成立青海大学启迪新能源学院,在开展科研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级研发项目,共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双师型”队伍培养,建设新能源加速器、孵化基金,协助创新创业项目成长等方面开展合作。

 

▲ 2017年1月,启迪清洁能源董事长文辉和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签署合作协议

 

  另外,清华大学牵头的科技部中国-拉美国家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启迪清洁能源作为主要参与单位之一,在合作研究、技术转移、搭建政产学研金各方合作交流平台方面开展工作。未来,还将在中日氢能联合研究中心、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院,以及专项的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得到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能源界泰斗级专家学者的指导,在集团项目选择、技术发展等方面汲取了专家的宝贵意见。在集团的快速发展中,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具有引领、指导、推动的作用。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引领,尤其在是清洁能源产业的细分领域方向,该领域专家深度的技术研究可以产生引领作用;指导作用主要是对应具体公司和企业的咨询,专家可以在政策、技术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推动作用则是发挥专家院士本身在行业和地方上的影响力,从而有力推动项目落地。

  因此,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是企业的智囊、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桥梁。如果说启迪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动机,那么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就是清洁能源集团的发动机,通过把一个个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而可以产生既持续又有含金量的盈利,同时也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