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 启迪清洁能源集团:余热利用是清洁取暖首选
2018-09-25 来源:《中国能源报》 点击:1081次
“目前,我们在清洁热力、清洁电力、清洁动力三大业务板块已经形成了完整布局,成为国内业务范围最广、技术链条最全面的清洁能源集团。我们的目的就是依托清华大学产学研的强大优势,不仅要打造一个清洁能源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还要搭建一个清洁能源技术的产业基金管理平台,最终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使者’”。
—启迪控股副总裁、启迪清洁能源集团董事长文辉
▲《中国能源报》报道
目前,在清洁热力领域,我们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专利技术,涵盖清洁煤燃烧、城市集中清洁供热、生物质工业供热、太阳能光热及煤改电、低温核供热、智能供热管网优化、余热综合利用、燃气三联供与运维、深井地热等。
众所周知,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整体是“富煤、贫油、少气”,基于此现状,我们近三年来推进清洁热力业务还是首先将“清洁煤燃烧”放在了首位,我们在煤的清洁燃烧领域,拥有“多流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能够应用于煤炭清洁燃烧、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已经达到天然气的排放水平。在热泵领域,北京去年“煤改电”项目的整体改造中,我们完成了七个区的改造任务,成为北京市实施“煤改电”工程的排头兵。
基于热泵造价较高、政府财政补贴压力大的顾虑,我们近期还推出了性价比更高的热风机,今年我们计划将业务延伸到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电厂的余热利用也是我们目前的重要投资方向,清华大学江亿院士研发的新的大温差供热技术已经可以实现50公里远距离规模化供热,既可“变废为宝”,又可降低电厂能耗,依托于这项技术,我们布局的相关试点正在陕西、山西等地推进。此外,我们在同时布局核供热项目,常压低温井式核供热堆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零排放”能源技术,未来将是清洁供暖的终极解决方案。
整体而言,我们的思路是集中供热和分布式供热相结合,全面实现清洁供暖领域的技术布局。其中集中供热以电厂余热利用、清洁煤燃烧、核供热为主,分布式供热则以光热、空气源热泵和燃气热泵为主。这项工作推进三年来,我们的业务范围已涉足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天津等地。尤其是在北京的大规模清洁取暖中我们扮演了主力角色,可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提供设备,再到售后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今年北京的清洁取暖改造已进入攻艰阶段,进展顺利,老百姓从最初的怀疑到现在的接受,确实是感受到了清洁采暖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各地在推进清洁取暖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因地制宜?
文辉:“因地制宜”首先应取决于资源的可获得性,其次应是环保性,最后才应是经济性。当然,老百姓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性,所以清洁取暖工作的推进,政府补贴必不可少。从我们的经验看,我认为电厂余热利用应是各地首要考虑的清洁取暖路线。缩小至一个区域,还可以考虑清洁煤或生物质,甚至核供热。再到以家庭为单位,在集中供热不能到达的地方,空气源热泵、热风机都是可行的技术路线。天然气其实是我们近期推荐的,中国当前毕竟“贫油、少气”,一到冬天天然气供需紧张短期并不能缓解,必然会导致价格高,天然气纯供热并不经济、热效率也不高,且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排放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国能源报:在清洁热力工作推进中,启迪碰到过哪些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您如何看待集中供热和分散式供热之间存在的争议?
比较而言,集中供热一定比分散式供热经济。所谓集中供热企业需要补贴是因为采暖的收费率和管理问题,有很多历史原因。理论而言,集中式供热单位投资低于分散式,但集中供热的问题在于其经济性要取决于入住率,而分布式热价是完全市场化的,虽然用热成本高,但优点是可灵活调节。
打造国际化视野的清洁能源平台
中国能源报:目前启迪清洁能源三大板块(清洁热力、清洁电力、清洁动力)的业务几乎涵盖了清洁能源发展的各个细分领域,但做多和做专、做精之间貌似存在矛盾关系,为何如此布局,启迪清洁能源的优势在哪里?
文辉:这两个方向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并不矛盾。我们目前共拥有专利160多项,专利涵盖太阳能热利用、储能、光伏发电、煤的清洁燃烧、风力发电、多能互补供热制冷系统等多个清洁能源领域。我们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大都是在校内完成的,启迪其实是在搭建一个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核心就在于如何实现清洁能源领域的每个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的成功商业化转化。与此同时,我们还依托清华大学产学研的强大优势 ,以技术与资本相融合,加强产学研联动,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清洁能源技术的产业基金管理平台。
目前我们已完成50亿元的启迪瑞行股权投资基金和清芸阳光光伏产业基金的设立与投资,近期还会完成百亿规模的人民币及美元产业的投资基金。我们的定位就是致力于成为一个全球清洁能源使者,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清洁能源平台。
中国能源报: 关于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与可再生能源路线,启迪更倾向于哪个方向?
整体上,我们的投资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不仅包括技术合作,也包括投资合作,我们致力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更多能源生产基地,比如在乌克兰布局了城市垃圾热电联产项目,在泰国和孟加拉布局了光伏项目,在巴西布局了生物柴油项目,目前在伊朗的风电项目也在开发阶段。
但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则着眼于技术的双向合作,我们希望能在以这些国家建立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基地,致力于将这些国家的尖端技术引进到国内。目前我们正与美国GE公司合作致力于引入燃气三联供及能源优化系统;与芬兰富腾公司合作,引入智慧能源及集中供热管控技术;与以色列合作,引入氢能、储能和波浪能发电,以及节能等技术。近期,我们刚与英国签署了“两国双园”项目的合作协议,计划在中国的烟台和英国的纽卡斯尔分别建立创新基地,来推动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
从投资角度讲我们也看好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古巴、泰国、马来西亚、黑山、埃及、阿联酋等国的合作机会,以技术加投资的模式创造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机会。
中国能源报:从以往经验看,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合作,风险和阻力在哪里?